集體安全
第一次世界大戰帶來可怕的破壞,因此,列強在戰後採取了集體安全(collective security)機制,以止再次爆發戰爭,她們作出了許多努力,例如組成國際聯盟,召開國際性裁軍會議,簽訂協議等。
國際聯盟
一次大戰後,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十四項建議,成立國聯就是其中一項,這建議在《凡爾賽和約》中被採納,各國協議成立國聯,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。
國聯的目標是:1.解決各國的爭端; 2.防止戰爭;3.維護各國的獨立和邊界;4.鼓勵各國限制軍備; 5.解決民問題,改善人民福利。
制止侵略的途徑:譴責並反對侵略國的行為; 對侵略國實施經濟制裁或貿易禁運;對侵略國採取集體軍事行動。
國聯成立初期(1920年),共有41個會員國,到1935年,數目增至62個。美國希望回到孤立狀態,因此沒有加入。西方國家擔憂俄國共產主義,因此沒有邀請其加入,直至1934年,蘇聯才成為會員國。法國擔心德國會對和平構成威脅,因此德國未獲准加入,到1926年,德國才被接納加入。
由於美、蘇、德都沒有參加國聯,英、法便要負起國聯的工作,但英國要利用德國來遏止法國日益增長的勢力,法國要削弱德國以保障自己的勢力,她們實在難以合作,國聯又沒有獨立軍隊來執行決議,又不能依賴英法,因此國聯只能解決小國之間的紛爭,而不能維持大國間的和平。
羅加諾條約
1925年,英、法、德、意和比利時的代表在瑞士羅加諾(Locarno)召開會議,簽訂了一系列條約,其主要規定如下:
德、法、比同意尊重彼此邊界,並互不進行戰爭,英意也簽署此協議,保證此協議獲得遵守。
五國同意以和平守法解決紛爭。
此協議改善了法德的關係,但未能解決德國人的憤怒和不滿的情緒。
白里安 - 凱格公約
此協議由美國國務卿凱格(Kellogg)和法國外交部長白里安(Briand)簽訂,保證除自衛外,決不以戰爭解決紛爭,協議在1928年由65個國家(包括日本)簽訂。但此公約仍未能解決德國人的憤怒和不滿的情緒。
裁軍會議
裁軍的理念由威爾遜的十四項建議中堤出,德國已按凡爾賽和約的規定裁軍,為了和平,各國多次召開裁軍會議,商討全面裁軍:
華盛頓會議 - 1921-1922
倫敦會議 - 1930
日內瓦會議 - 1932-1934